為更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廣安市前鋒區下足駐村第一書記和隊員管育、保障、實效等三項功夫,創新務實舉措,發揮人才智力支撐優勢,全力激發駐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的實效。
在“管育”上著力,增強隊伍執行力,堅守擔當作為最前沿。一是實行聯動管理。細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幫扶工作指引,形成“十二個參與”任務清單,建立“三方聯動”管理機制,鎮(街道)按照“日簽到、月匯總、年考核”方式強化日常管理,逐村地毯式查驗工作開展實效。采取實地抽查、綜合平臺線上點名等“線上+線下”方式,對駐村工作隊到位情況不定期督查,嚴格按照到崗情況報銷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二是細化考核指標。實施“區+鎮(街道)+村”三級考核,梳理工作實績、述職測評、日常管理3大項25小項考核清單,每年進行民主測評,將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運行、黨員發展、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實效等掛鉤,實行同工同責同考核。三是增強履職能力。堅持重點示范培訓與普遍培訓相結合,選派5名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參加市級以上重點示范培訓。開展“雙線”提能活動,舉辦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培訓班2期,搭建駐村微信、QQ等網絡溝通平臺3個,開辦線上駐村工作專欄1個,推送涉及鄉村振興駐村工作微信公眾號5個,切實增強駐村干部履職能力。
在“保障”上著力,增強隊伍迸發力,激活干事興業大動能。一是實施定期調度。按照“月報送、季清查、半年通報”的原則,鎮(街道)、派員單位按月報送駐村干部的福利待遇落實情況,每季度組建調研督導組對部分鎮(街道)、派員單位落實工作日生活補助、鄉鎮補貼、交通費等情況進行調度,每半年對落實體檢政策和工作經費等進行全覆蓋摸排,確保各項保障政策落實到位,今年以來對5個執行不及時的單位在每季度黨建工作例會上進行口頭通報,印發書面通報3期。二是落實關愛激勵。嚴格落實中、省、市、區關于駐村干部各項激勵措施,注重駐村工作實效,強化考核結果運用。2名第一書記和1名隊員通過“五方面人員”選拔進入鎮領導班子,受中央、省委、省政府表彰的32名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均已得到提拔、重用或職級晉升。三是選樹先進典型。在“前沿先鋒”微信公眾號開辟“駐村札記”專欄,分享駐村工作經驗感悟,及時宣傳先進事跡,展示駐村干部風采,駐村第一書記為留守老人做“年夜飯”活動在四川衛視等媒體報道,全年在各級媒體報道全區駐村工作信息共90余條,增強了駐村干部事業感、歸屬感、榮譽感和干事創業熱情,為鄉村振興聚力量、添動能。
在“實效”上著力,發揮隊伍創造力,擎動村強民富大功率。一是創新機制強引領。堅持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總結探索“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支部+合作社+群眾”等發展模式。指導各幫扶村在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推動農村集體“三資”全面納入平臺監管,探索閑置資產開發、摞荒地整治等8大增收路徑,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二是找準模式硬鏈接。按照一村一品計劃,各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62個脫貧村和6個鄉村振興重點村均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青花椒、茶葉等特色農業產業。實行“1+N”種模式硬鏈接,每個村依托股份合作自主經營、資金入股借力發展等至少一種主導發展模式。32個村主導農業產業型模式(如:大良村、會龍村)、24個村主導資源開發型模式(如:四方山村、黃鋒村)、12個村主導生產服務型模式(如:水口村、許家村),不斷拓寬發展渠道,實現集體經濟全方位多渠道創收增收。三是做好培訓算好賬。各駐村幫扶干部根據集體經濟收入統計指引,一對一、點對點對村集體經濟財務記賬、各類別收入統計口徑、賬目規范管理等業務一一指導,確保算清、算好、算盡。主動對接、聯系各幫扶單位按照幫扶清單,指導做好產業發展、收入算賬、購買農產品等常態化幫扶工作,擴展蔬菜、大米、肉禽蛋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村集體經濟快速增收。經過全區上下共同努力,基本消除了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萬以下或總收入10萬以下的“薄弱村”。
(廣安市前鋒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