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慶、四川省市直機關工委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和視察四川、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兩地黨政聯席會議決策部署,聯合開展“川渝共建·機關先行”十百千主題活動,合力打造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以高質量機關黨建聯建助推“雙城記”向縱深發展。11月13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主辦的首屆全國機關黨建品牌發布展示活動在渝舉行,“川渝共建·機關先行”入選典型品牌。
堅持謀劃共商,變各自為政為同題共答。貫徹“一體化”理念,以黨建為統領,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著力建機制、搭平臺、促落實。兩地省市機關工委圍繞以機關黨建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每年召開1次聯席會議,牽頭謀劃、指導督促、盤點評估、迭代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兩地各級機關單位緊扣各自職責任務,加強交流互動,凝聚發展共識,齊心協力擦亮“川渝共建·機關先行”黨建品牌。省人大機關和重慶市人大機關建立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定期會商機制,開展協同立法,先后召開5次聯席會議推進48個重點項目。省政協機關和重慶市政協機關簽署《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4—2027年合作協議》,建好聯合協商等8個方面機制,協調帶動75個單位扎實推進42項年度重點工作。省委社會工作部和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社會工作合作框架協議》,聚焦社會工作重點領域實施治理共促、發展共興行動、惠民共享等十大行動。省發展改革委與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商定川渝相互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5個方面27項重點合作事項,聯合印發《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和《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扎實推進川渝100個合作事項、300個重大項目和成渝雙核聯動聯建50個合作事項落地見效。經信廳聯合重慶市經信委協調制定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及戰略合作協議,明確7個方面21項具體合作事項,共同搭建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協同推進氫、電、智行“三走廊”建設。自然資源廳與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聯合簽訂《深化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作協議》,召開第十三次川渝兩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聯席會,共同協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毗鄰地區改革探索等重要事項。交通運輸廳聯合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印發交通設施專項工作組2024年重點任務,積極推動交通規劃、建設、樞紐、運營、治理“五個一體化”發展,成渝毗鄰地區1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商務廳協同重慶市商務委簽署《協同建設國際消費目的地合作協議》,整合成渝雙城優勢資源,聯動川渝100家購物中心、1000余家重點企業和上萬個品牌商家開展500余項雙城聯動促銷活動,合力打造國際消費核心承載地。省殘聯與重慶市殘聯簽訂《川渝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協同發展協議》,舉辦川渝第八次“全國殘疾預防日”宣傳教育主題活動,積極推動川殘聯工作深度融合。此外,省貿促會與重慶市貿促會、開州區政府三方共同簽署《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協議》,舉辦“遇見巴蜀·國際融合采洽會”,引導川渝企業抱團出海、聯合開拓國際市場。達州市協同重慶市萬州區、開州區聯合編制完成《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三地組團式共筑生態屏障、共建基礎設施、共育產業集群、共建服務體系,協同打造川渝東北地區重要增長極。
堅持制度共立,變各管一攤為共治一域。樹牢“一盤棋”思維,堅持抓黨建帶全局,以制度建設通堵點、破壁壘、除障礙,持續健全完善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同頻共振的政策體系,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入“快車道”。兩地省市機關工委印發《關于深化機關黨建聯建共享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意見》,建立健全會商研判、協同培訓、交流共享、典型共育等機制,著力推動機關黨建向產業聚焦、向項目聚力、向發展聚能。省委政法委會同重慶市委政法委聯合印發《關于提升區域一體化執法司法水平服務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指導意見》,簽訂《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九位一體”警務合作機制》等文件推進執法司法工作一體化。人社廳協同重慶市人社局簽訂全域合作協議134個,推動《川渝人社基本公共服務事項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立項。生態環境廳聯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立《四川省、重慶市危險廢物案件跨省聯合執法機制》,推動執法尺度統一。省高院聯合重慶市高法院簽署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司法協作框架協議,發布《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民生司法保障一體化工作的實施方案》,促推兩地法院解決裁判尺度“同城標準”。省檢察機關與重慶市檢察機關堅持黨建“凝心”業務“聚力”,建立聯動機制,簽署合作協議,完善《涉新區常見刑事案件逮捕危險性量化評估辦法》,推動川渝刑事檢察協作提質增效。此外,成渝金融法院與川渝兩地金融監管部門、檢察機關構建跨省域協同治理機制,制定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推動川渝地區金融審判規則統一。
堅持項目共建,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凝聚“一條心”合力,打破各級部門的服務邊界和層級阻隔,同題共答、合力攻堅,以實戰實績彰顯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兩地省市機關工委組織實施53個機關黨建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創新項目”,積極助力國家戰略走深走實。省政府辦公廳聯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推動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落地見效,39項事項“免證辦”、11個“一件事”跨域辦,34類電子證照互認。省委宣傳部協同重慶市委宣傳部以“跨省共建”模式,共同打造覆蓋川渝毗鄰30個區縣(市)“一廊四帶”。省委統戰部協同重慶市委統戰部選取重慶9個區、四川5個市,深入開展川渝攜手同心助力川渝中線科創走廊行動。省委網信辦協同重慶市委網信辦推動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區(成渝)成功獲批。科技廳聯合重慶市科技局聯合打造“一帶一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要承載地和輻射源。水利廳協同重慶市水利局迭代深化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體系,扎實推動跨界河湖水生態、水環境共治共管。文化和旅游廳聯合重慶市文化旅游委舉辦曲藝展演、組建文旅聯盟等活動,深入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省衛生健康委聯合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開展一體化發展十項行動,推動川渝醫療機構“掃碼互認”。省體育局、廣安市協同重慶市體育局共同簽署《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試驗區合作協議》,協調廣安市組團參加重慶市第七屆運動會,聯合成都市體育局舉辦成渝體育產業博覽會。團省委聯合重慶團市委共同實施青少年助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行動,為兩地大學生募集就業見習崗位49.7萬個,開展青年創新創業等活動1500余場。省文聯與重慶市文聯聯合26個區縣文聯成立“川渝長江嘉陵江流域文藝聯盟”,用文藝講述川渝“好故事”。省稅務局攜手重慶市稅務局推進共建項目,拓展“川渝通辦”范圍、開展“銀稅互動”合作。省總工會協同重慶市總工會聯合開展川渝地區鐵路、高鐵、特高壓電網建設等勞動競賽100余場,掀起齊心協力共建雙城經濟圈熱潮。此外,高竹新區推動區域壁壘消除,建成全國首個實體化運行的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統一了159種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執行標準,實現了92項高頻低風險人社業務一個窗口辦理,完成重大產業項目簽約41個協議投資340.4億元,形成主要為川渝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配套的產業集群。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深化“潼南綠”“遂寧鮮”合作,共同編制并落實《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遂寧、潼南實施方案》,建成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12萬畝、年產值約20億元。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組建裝備、大數據產業聯盟,共建川渝“合江·江津(珞璜)”新材料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四川省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宜賓市和重慶市江津區、永川區、綦江區、大足區、銅梁區、榮昌區、萬盛經開區在《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總體方案》指引下,按照“大產業、細分工”協作模式,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構建錯位發展、梯度互補、高效協同、富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
堅持資源共享,變各有所短為取長補短。強化“一家親”意識,深入挖掘川渝兩地資源稟賦,以“黨建鏈”賦能“業務鏈”,加強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互幫互助。兩地省市機關工委征集發布100個川渝兩地機關黨建優秀資源,建立共享共用數據庫;聯合開展支部書記培訓班,培訓130余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委積極推進取消兩地住房公積金使用限制,推動川渝16個中心“互認互貸”“互認互提”,滿足兩地人民同城化待遇需求。審計廳與重慶市審計局協調組織兩地20個審計局對國家戰略落地落實情況進行審計,為兩地黨委政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省委黨校聯合重慶市委黨校帶動雙方97家市州、區縣黨校開展協同聯建,實現機制聯通、師資聯培、智庫聯建、學員聯訓。省氣象局協同重慶市氣象局推動毗鄰地區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20份,推進數字氣象產品實時共享。此外,隆昌市與重慶榮昌區以內榮農高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為核心,建立功能型聯合黨委,在毗鄰鄉鎮和村(社區)建立聯合黨支部、毗鄰卡口共建聯合黨小組,形成三級聯動工作體系,織密全域聯動組織網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資陽市與重慶大足區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有力支撐點。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