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三學三比”活動,眉山市東坡區聚焦“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制發專項活動方案12個,精心打造理論課堂、實訓課堂、研學課堂、流動課堂“四大課堂”,全面推動“三學三比”走深走實。
打造“理論課堂”,讓學習有“高度”。舉辦東坡大講堂。依托全市唯一的省“一地一品”基層理論宣講示范項目—“東坡大講堂”,組織各單位每季度至少舉辦1期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如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中國土地學會耕地紅線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首席專家就加強耕地保護方面以線上線下及新媒體形式面向社會公眾授課。截至目前,全區已舉辦“東坡大講堂”32期。開展書記講黨課。舉辦“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縣級干部、鎮(街道)、區級部門、學校、醫院、村(社區)等黨員代表84人前往永豐村,在“豐收里”綜合服務中心聽取區委書記作“接續鄉村振興,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專題黨課。打造東坡論壇。舉辦“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中國方案和國際經驗”論壇,開設糧食安全與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理論闡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中國實踐、糧食安全保障的地方經驗與國際比較三大平行論壇,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110人參加,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應用性研討,提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30條,回應和關切“糧食安全”和“天府糧倉如何建、怎樣建得更好”等時代命題和現實課題。
打造“實訓課堂”,讓實踐有“力度”。關鍵技術攻堅“賦能”。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打造中國農技協四川東坡永豐水稻科技小院及水稻專家大院、蔬菜藥材科技小院、農技推廣科技小院,建立種植物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推廣等為一體的運作模式,通過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和成果轉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專業技術傳授“提質”。在永豐村水稻新品新技術中試基地,邀請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農業技術系教授,為全區種糧業主代表開展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培訓和水稻移栽后生產節點及管理措施技術培訓,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品種,發揮良種良法增產增收作用。鄉村振興培訓“增效”。組織區、鎮、村(社區)三級田長188人到永豐村、英勇社區開展田長實踐教育,以“實地參觀+現場講解”方式,學習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特色做法和先進經驗,為接續鄉村振興增效注入強大動能。
打造“研學課堂”,讓思悟有“深度”。廉潔文化“修身守正”。依托三蘇祠省級廉潔文化基地等陣地資源,按照“分類分批、全面覆蓋、注重實效”原則,廣泛開展“深耕家教厚植家風”“故里尋蹤讀東坡”“品三蘇家風·悟廉潔文化”等研學活動,組織學生、東坡好兒女、黨員干部等沉浸式體驗東坡文化,感受三蘇好家風的獨特魅力,樹崇廉尚潔時代新風。紅色文化“立心鑄魂”。鼓勵全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前往晉鳳長秋山革命遺跡、解放眉山之冬瓜場戰斗遺址等紅色基地開展黨組織生活和現場教育教學,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如修文鎮組織黨員干部、戰斗老兵、民兵等代表150余人,在浩古山紅色研學基地開展“緬懷革命英烈、傳承紅色精神”紀念活動。農耕文化“傳承美德”。依托永豐村農耕文化館、龔村農耕文化民俗園、英勇社區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基地等資源,舉辦“認領一方田園·味享一道天然”豐收田集中認養儀式、“探尋農耕文化·感受勞動魅力”“勞動創造幸福,奮斗實現夢想”等主題活動,涵蓋蔬菜種植、水田插秧、稻田捉魚、瓜果采摘等32項研學項目,讓黨員群眾在體驗農事中珍惜糧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
打造“流動課堂”,讓惠民有“溫度”。文化惠民。以“致敬匠心·守護非遺”為主題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演活動,通過三蘇遺址遺跡圖片展、東坡非遺項目展示體驗、東坡文化主題燈謎有獎競猜、流動圖書館服務、舞臺節目展演等活動,展示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體驗。醫療惠民。組織開展“百醫進百村,健康進萬家”志愿服務活動,遴選100名醫師組成內科、外科、骨傷康復等30個臨時科室,每月開展坐診、義診、送醫上門等醫療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就可以享受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幫助基層衛生機構完善規章制度、開展教育宣講、培養醫療人才。藝術惠民。開展“我愛東坡美”系列活動,邀請攝影骨干力量扎根東坡進行攝影創作,每月開展主題攝影圖片展,5月6月在復興鎮、永豐村以“鄉村振興·走進復興”和“魅力鄉村·永豐有約”為主題,生動展現了東坡在鄉村振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旅融合等方面的成果。
(眉山市東坡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