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新時代黨員教育新要求,綿陽市游仙區新橋鎮充分挖掘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提高新時代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質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抓建設,讓培訓“有陣地”。一是靈活設置教學場所,按照“因地制宜、規范節儉、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則,將鎮政府打造為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主陣地”,在14個行政村、4個社區以11個“兩新”組織建立分教點29個,進一步延伸教育培訓觸角,確保黨員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黨校培訓資源。二是打造“沒有圍墻的黨校”,深挖轄區優勢資源,圍繞黨性教育、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主題,依托鄉村振興展館、同福村全國文明村、“萬畝田”優質蔬菜種植基地、石廟村議事堂等,分類打造7個鎮級實訓教學基地,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紅色展館。三是實現全覆蓋學習,主動適應信息化教育培訓要求,在各村(社區)安裝音視頻互聯互通系統,逐步實現鎮村(社區)同步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習培訓效果。
抓隊伍,讓教學“有師資”。一是機制有保障,明確鎮黨委書記兼任黨校校長、副書記兼任常務副校長,黨建辦承擔黨校日常教學管理工作,配備2名兼職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建立以財政經費為主的黨員教育培訓經費保障機制,按照每年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保障辦學資金。二是師資多樣化,進一步拓寬師資選用渠道,采用“邀請專業講師+培養本土講師”模式,形成了由區、鎮兩級黨校優質教師隊伍資源組成的專業講師隊伍,由鎮班子成員、中層干部、村(社區)書記、黨員模范、本地鄉賢和“土專家”“田秀才”組成的本土師資庫,并“量身定制”10余個專題課程,進課堂開展“點穴式”助學,針對疑點難點問題深入解讀,確保聽得懂、保證用得上。
抓方式,讓質量“有保障”。一是課程設置更加精細,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針對培訓對象領域覆蓋廣、年齡跨度大、文化差異大,教育需求多元多樣,分批分類設置培訓班次,推行“共性+個性”教學模式,分類打造現場教學點,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共性”教學內容由鎮黨委統一安排,重點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章黨規黨紀、黨史等課程;“個性”教學內容根據學員開班前“點單”情況,鎮黨校有針對性地安排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社會治理、黨務知識等課程。二是教學成效實時反饋,建立課后評價反饋機制,通過問卷調查、課后回訪等方式聽取學員意見,推動課程設置持續優化。2020年至今共開展黨員培訓38次,其中2023年開展黨員全覆蓋培訓24次,培訓黨員共計1604人,其中流動黨員149名,將184名不便外出黨員作為教學關注重點,開展送學上門、送書入戶等活動。
(綿陽市游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