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樂山市民族宗教委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推動黨建與非遺傳承深度融合,激活民族文化創新活力,凝聚各族群眾文化認同,為民族團結進步注入持久動能。
在夯實傳承根基方面,樂山市依托民族地區54個鄉鎮黨委、288個行政村黨支部,構建非遺傳承組織網絡,培育結構合理的傳承梯隊。目前,全市民族地區累計申報省級非遺項目18個、市級45個、縣級82個,建成非遺陳列室26個;認定省級傳承人13人、市級27人、縣級324人。“中國小涼山彝族民間文化活態傳習基地” 成功落地,馬邊彝族自治縣獲評“中國彝茶之鄉”“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彝繡)”,花間刺繡非遺工坊入選省級優秀工坊,非遺保護體系日臻完善。
文化創新發展中,樂山創新打造“基地+展館+工坊+景區”非遺體驗矩陣,推動非遺與研學、美食、節慶等業態融合,推出10余條精品非遺研學線路。以小涼山民族文化為核心,提煉非遺元素打造《甘嫫阿妞》民族史詩舞臺劇,培育小涼山火把節、選美大賽等12個文創品牌,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品牌價值釋放成效顯著。樂山市借力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等平臺,開展非遺展示展銷活動,并舉辦“靈感峨邊?甘嫫阿妞”全球文旅形象大使選拔賽等大型活動,推動“民族+非遺+文旅”協同發展。彝族刺繡傳承人喬進雙梅獲評“中國非遺人物”;小涼山彝族手工茶產業年產值達5億元,彝繡帶動300余名繡娘就業,年產值超1200萬元;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年產值突破50億元,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樂山通過黨建引領非遺傳承與創新實踐,既守護了民族文化根脈,更讓各族群眾在文化共融中增強“五個認同”,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生動實踐樣本。
(樂山市民族宗教委)